jdl008

空白作文素材(空白为话题作文800字)

jdl008 小学作文 2024-07-25 17浏览 0

微专题习作:基于儿童常态习作的重要载体

——对小学生“泛化”习作现象的对策思考

薛桂平(江苏淮安人民小学)

  导读

  当前小学生习作中虚情假意、空洞无物的“泛化”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学生缺少生活观察与体验,习作训练缺乏系统性、缺少针对性,习作指导随意等原因造成的。长此以往,这种“泛化”现象就会严重影响小学生良好习作素养的形成。要想克服这种现象,笔者以为,最紧要的是要让习作训练系统化、聚焦化,而微专题习作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练途径。

  一、直面:当前小学生习作中的“泛化”现象

  (一)人文分离,虚情假意

  “课标”要求在习作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现实情况是,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无针对性、无重点、无情感的泛化“指导”,使学生的习作动机没能被有效激发。他们为写而写,致使伪情作文泛滥,习作中“人文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假、大、空,套话连篇。

  这不仅使学生养成不良文风,更造成了他们“习作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远离生活,粗编滥造

  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只要留心,随时随处都可提取到写话的素材。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缺乏对事物内容的真切体验,家长、老师又缺乏有效的引导。所以,学生即使身处有意义的场景,也很难体会到场景之意义所在。对许多鲜活的人、事、物,学生往往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导致习作视野的狭窄,习作内容远离生活,要么是搬抄而来,要么是想当然地胡编乱造,缺少时代气息。

  (三)硬套模式,缺少个性

  教师面面俱到的 “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指导”,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习作思路,使他们不能

  大胆地“我”手写“我”心,无法放开思路把脑中所思、胸中之意抒尽。因而,习作内容缺少了鲜明的儿童个性和生活个性,多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二、反思:“泛化”现象对小学生习作素养的消极影响

  (一)致使良好的习作习惯难以养成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写作态度,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观察生活,认真阅读积累,认真构思、起草,反复阅读认真修改,认真誊写,积极参与小组评改,认真评改他人作文,认真写“作文后记”等习惯。习作“泛化”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衰退、写作畏难情绪的增加,难以形成端正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导致习作童子功无法练就

  教师放任自流的作文教学,使学生难以掌握系统的写作知识和熟练的语言技巧。虽然整篇文章一次次练习,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序列训练,缺乏聚焦训练,缺乏训练支点,缺乏针对性指导,导致每个年段该训练的重点落实不到位。如此恶性循环,学生厌写情绪会越来越盛,作文只能在浅水平徘徊,不能随年级的升高而普遍得以提升,写作童子功进而无法练就。

  三、分析:小学微专题习作教学的价值和可行性

  (一)什么是微专题习作

  微专题习作,就是指针对某个年段习作教学的目标要求,聚焦普遍存在的某方面问题,围绕某个专题开展习作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发现其中奥妙,掌握其中技巧,争取一课一练,一练一得,甚至一练多得。

  (二)微专题习作训练的价值

  1.便于激发学生自主表达欲望。微专题习作训练指向某个专题,使得训练切口度小、有支点,老师指导有针对性、易聚焦,便于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进行个性化表达。

空白作文素材(空白为话题作文800字)

  2.便于提高学生观察积累实效。因为聚焦某个专题,所以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积累都应是有针对性的定向观察、定向阅读积累。避免了观察、阅读积累的随意性,提高了观察、积累的实效。

  3.便于学生自主归纳习作方法。微专题习作训练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内容集中,避免了习作训练的零散性、随意性,使训练变得系统。便于学生从习作中自我发现规律,自主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实现了习作能力迁移的自动化。

  (三)微专题习作训练的可行性

  1.微专题习作来源于学生生活。因为微专题习作训练要解决的问题都来源于学生习作中,是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经过有意识地提炼,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帮助其解决疑难,学会表达,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乐于参与练习。

  2.微专题习作容量较小,易操作。由于训练的切口度小,聚焦某个问题,老师课堂指导有时间与空间的保证。作前、作中、作后可全程跟踪指导,作前的情境设置,启发引导;作中的行间巡视,个别辅导;作后的针对性评价,学生当堂修改完善……保证了训练的有效性。

  3.微专题习作训练形式多样。微专题习作的训练专题可有多种,每个专题的训练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因而训练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四、建构:微专题习作训练的方法与策略

  (一)拓宽习作训练途径,打通自主习作视域

  1.学科型微专题习作。

  学科型微专题是指针对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文本特点,进行专项的练笔训练。教材文本为写作提供了表达形式、表达技巧方面的范例。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就能发挥文本语言的导写作用。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1)发挥想象,填白补写。有的作品里,作者在创作中留有“空白”,使文章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跳跃,在语言叙述中有所省略,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留出空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进行补白式的习作训练,使跳跃的内容变得连贯,简洁的言语显现出丰满。

  (2)创用语言,延展续写。不少课文的结尾,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学生表达的兴趣点所在。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展开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

  (3)细致描述,发散扩写。在课文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有的文字非常精炼,内容一笔带过。教者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这些精炼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展开,详尽、细致地描述具体情形。扩写是用扩展的方法把概括性的叙述变为具体的叙述,把概括性的描写变为具体的描写,通过适当补充景物和细节描写,使原文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4)明晰写法,迁移仿写。课文中的一些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作文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5)转换角度,重组改写。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角度,改变一下人称或者变换叙述的方式,都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会在这样的转述性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2.跨学科型微专题习作。

  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把作文和学科学习联系起来,让各学科为作文报料,让作文贯穿于各学科之中,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景,而且还教会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作文与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具体来讲,小学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课堂学习过程,都可以成为小学生作文的素材。以这种方式,打破传统上只局限于语文课写作训练的限制,让学生可以运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各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跨学科型微专题习作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记写上课情景。以上课的情景为素材,记录课堂上难忘的镜头、有趣的游戏、精彩的师生互动、出人意料的瞬间等;还可以记载同学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情景,记载各种学习活动的场面等。

  (2)描摹课上人、物、事。以课堂上出现的物品、人物、实验、事件等为对象,抓住特点,有条理地观察,并描摹成文。

  (3)抒发心得体会。以课上自己的思考、收获、体验为内容:“原来如此!” “我学会了……”“我掌握了……”“我完成了……”“摩擦起电的奥秘”等。

  (4)试写“专业”论文。科学课可以尝试写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等;综合实践课可写调查报告;数学课可写应用题的算理分析等。

  (5)进行想象描述。音乐课听音乐进行想象编故事,美术课绘画编故事或为画配文,数学课编数学童话故事等。

  (6)课堂拓展延伸。以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为依托,搜寻相关资料,作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写出探究报告或者读书笔记。

  3.影视媒体型微专题习作。

  优秀电影中的细节刻画、白描手法、象征手法、写实手法等的运用,以及主题和题材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构思和矛盾冲突、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为学生学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电教设备的普及,使影视媒体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手段变为可能。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好影视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1)捕捉镜头语言,学习人物刻画。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作文训练,已经初步掌握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大多数同学写作时能较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发展经过,文章主题明确。但多数文章读起来空洞无物,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是由于文章缺少对人物的细致描写,比如事情发生时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周围的环境等细节往往一带而过,或根本关注不到,缺少描写。

  而利用电影定格、慢镜头回放等功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在教学中选择表现人物细节的精彩片段加以剪辑,引导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电影镜头语言的课堂运用,可以捕捉到人物转瞬即逝的神态、动作等细节,使学生的人物描写形神具备。

  (2)选择画面定格,学习环境描写。

  在记叙文写作中,生动的景物、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和故事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小学生对景物、环境的描写往往太苍白,缺少画面感。而电影中长、中、短镜头的拍摄,能很好地展示一组一组的景物和环境画面。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有序生动的描写,突出画面主体,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长此以往,学生的环境描写能力会不断提升。

  (3)节选片中“语言”,学习“语言”描写。

  电影剧本的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叙述性语言,具体表现在剧本里以文字为媒介、描述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另一类是有声语言,指独白、旁白、对话等。

  在教学中,分别节选电影中这两类不同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第一类“语言”训练:节选精彩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后叙写观赏所得;第二类有声语言训练:节选片段,让学生植入人物语言,加入提示语。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叙述性语言和有声语言不同的表述方法和表述形式。

  (4)选择片中留白,培养想象力。

  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故事的完整性,电影的情节发展在时间、空间上进行留白是常用的表现手法。“长镜头”这种“无技巧的技巧”上的“留白”,让叙事时间仿佛自行发生一般,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选择权与思考空间。教师要选择其中有价值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选择心动点,练写影评。

  一部优秀的电影会在许多方面带给人思考,定期选择适合的电影让学生观看,之后引导学生写观后感或评价。写感受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可着眼于电影中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也可着眼于电影弘扬的主题等。写评价不求全面,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人手,也可对演员演技、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4.“微生活”型微专题习作。

  简言之,微生活就是基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以微博、微信等为平台,而展开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的特征是追求生活的品位和时尚,快乐自我,分享他人。这种生活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我们把在“微生活”平台上交流的语言称为“微语言”。

  微博、微信、QQ群已在小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现已经成为小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实践证明,微生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达动机的自主化,表达内容的个性化,表达活动的情感化,表达交流的广泛化,已使“微语言”越来越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使它成为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助推器。

  首先,要建立班级微博、微信、QQ群,班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或QQ,帮助学生强化进入技术、登陆技术、发表技术、连接技术、交流技术等意识。

  其次,要加强管理,将设置固定栏目与定期设置微话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发表“微语言”。固定栏目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1)日常观察。记写观察到的风、雨、雷、电、雾等自然现象和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色变化以及生活中的精彩镜头等,把学生引向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班级心语。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发表对班级一些现象的看法,或提出班级建设的设想、班级活动的策划创意等。

  (3)校园生活。记写学生丰富多趣的校园生活,如有趣的游戏活动、同学间交往的事情、师生之间的情谊、课堂趣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等。

  (4)温馨家事。记写学生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如家庭小秘密、温馨的家庭往事、家庭喜庆等。

  再次,引导学生对发表的微语言进行互动点评,老师也参与其中,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增强学生人人都是班级“微生活”主人的意识,不光自己经常发表微语言,还要点评别人的微语言。

  最后,定期开展评奖和吸引读者群活动,使学生的语言中有真诚、有自信、有成就感,以此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写心里话,写得体的话。

  (二)搭建习作展示平台,激发自主习作兴趣

  1.创设多种“发表”路径。

  培养学生习作时的“读者意识”,是增强学生习作自主性的重要途径。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习作的读者群,改变阅读对象只有老师,评价者也只有老师的局面,改变以笼统的评语和单一的分数为主的作文评价方式。多渠道“发表”学生的作文,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这里所讲的“发表”,有着广泛的外延。

  (l)班级发表。创办班级作文周报,班级作文集;或定期在班级墙壁习作展示栏里张贴习作,在班级网站上展示作品等。班级编辑周报和作文集,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推选一人为主编,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标题,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封面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学校发表。班级推荐优秀习作在校电台播发,在学校橱窗里展示,在年级月报上发表,在学校校刊上刊登……使读者群由班级扩展到全校。

  (3)媒体发表。教师要经常把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地方的刊物和地方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甚至投给省级、国家级的学生习作刊物。

  这样多种方式地“发表”学生的作文,让尽量多的读者参与进来,小作者必定会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从而激起作者的求胜心理和写作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写作时就会认真积极,全力以赴去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

  2.日常进行习作漂流。

  习作之后,开展习作“漂流”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习作的价值,实现言语生命交往的需要。习作漂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1)班级漂流。班级漂流的形式可以分为个体交换式(自愿选择交换阅读对象),小组交换式(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换阅读评论),循环交流式(以班级学生学号为准进行.或根据座位次序开展)等。

  (2)班际间漂流。学校同一年级经常会进行同一话题的习作。各班的习作往往各具特色,可以选择本班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同年级的班级间漂流。

  (3)校际间漂流。为了拓宽学生漂流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老师需努力搭建平台,与外校同一年级的班级结成“友好互助班”。共建班级网站习作漂流平台,定期围绕某一微专题开展习作交流活动。

  在漂流的过程中,阅读的同学在文旁或文下要进行点评批注,总结亮点,提出建议。学生在批阅同学的习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同学的习作表达优点。在点评的过程中,也会自觉提高自身的表达质量。被点评的同学,会因为同学的点评,提高对自己写作的要求,从而认真对待每一次习作。

  3.定期组织参加竞赛。

  围绕微专题习作,开展或参与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习作成就感。

空白作文素材(空白为话题作文800字)

  (1)班级“蒲公英”作文竞赛。定期在班里围绕专题组织“蒲公英”习作竞赛评比,及时公布评比标准和竞赛结果。为了扩大获奖的广度,班级竞赛评比分不同层次进行:佳题、佳段、佳篇。

  (2)学校“小荷”作文竞赛。学校校刊每学期都应举行现场学生习作比赛,还有日常专题投稿比赛,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赛。

  (3)区、市级主题作文竞赛。每学期,区市教育部门或教育媒体都会配合一些活动的开展举行主题作文竞赛,都会有红头文件下发,硬性规定学校师生参加。老师要做个有心人,不能消极应对,而是要认真组织。在班内举行选拔赛后,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现场比赛或推荐优秀稿件参与竞赛评比。

  (4)省级及以上刊物作文竞赛。这类竞赛都是由教育或教学类刊物自行组织的,让读者自由参赛。如果老师偷懒,就会让学生错过好多参赛展示的机会。老师平时要留心这些比赛信息,同时也要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随时关注各种作文比赛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赛。做好选题、选材和习作修改工作,提高参赛的频度和质量。

  教师还需采用多种方式,对参赛和获奖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进行不同层级的积分,期末累计,获取课外书奖励,增强学生习作成就感。学生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可以较好地调动习作的积极性,增强习作的信心。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空白作文素材 的文章
发表评论